2024/10/11
簡單貸專欄

如果你想變有錢,需要改變的 7 個理財思維

分享:

ALL_knowledge_24J11_ctOGkCubKv

 

成為有錢人,是許多人都有的共同夢想,然而想要做到,除非運氣爆棚中樂透,否則還是得仰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一步一腳印的打拼去累積自己的財富。

 

那麼如果想要變有錢,有沒有什麼捷徑,例如一定要養成的理財思維或是技能呢?

往下,我會分享我經營自媒體超過4年,在大量閱讀、斜槓、投資後,替自己打造每月6月數的主被動收入,從中整理7個最重要的財商思維,幫助你在變有錢的路上可以更加順利。

 

 

1.理財的方式,不一定要跟父母學

 

在上一個世代,因為網路的資訊還不普及,關於金融工具的選擇,以及投資的方式和教學,並不是非常容易取得,再加上新聞的搧風點火,會讓父母覺得,好像理財就是乖乖存錢,或是買儲蓄險就好,不要碰其他東西很危險。

然而,面對時代的快速變遷,我們該做的,應該是持續學習新知,掌握更先進的財商知識與技巧,我們不需因為父母的好意,而在意見分歧時去發生糾紛,而是讓他們知道,我們並非衝動行事,而是透過獨立自主的能力和態度,所做出的決策。

 

小提醒:學習與溝通,才能創造理解與進步。

 

 

 

2.高儲蓄率的關鍵不在於節省,在於開源

 

 

在我月薪只有3萬多元的時候,光扣掉在台北的住宿與生活花費,每月我只能存 1 萬元,儲蓄率大概只有 30%。

而現在,我的儲蓄率平均每月是80%,不是因為我變得更節儉,而是因為每月我有主被動超過 6 位數的多元收入,在維持基本生活品質,加上偶爾的娛樂開銷後,自然能輕鬆達到還算高的儲蓄率。

拼命節省,是一種存錢方法沒錯,然而過度壓縮生活品質,反而會讓心情更不快樂,身體更不健康。

 

小提醒:節儉幫助守成,而開源創造未來。

 

 

 

3.別因為可支配資金少,而不開始理財

 

我曾經也這樣想過,如果一個月只剩下約1萬元,那乾脆存起來就好,也不用花時間研究理財。

 

然而這個思維有個問題就是,我們的收入與存款都會持續上漲,所以遲早是要利用理財方法去放大資產的,因此本金小反而才是要開始的好機會,就算不小心操作失誤,虧損的金額 也完全在掌控之內。

 

再換個角度,如果我4年前,因為寫一篇貼文只有10幾個讚而放棄發文,那也沒有4年後的亨利溫,開始的時候前進慢沒關係,願意開始是最重要的。

 

小提醒:當你願意從0到1,才能夠從1到100。

 

 

 

4.金融商品最大的風險,來自於你的不瞭解

 

 

理財的方式有很多種,從最基本的銀行定活存,到股票選擇權買賣,再到進階的虛擬貨幣投資。

 

我曾經跟專職股票交易的朋友說,他每天用選擇權交易還開槓桿,我覺得好危險,他說:設好停損加上程式交易就不會,反而你玩虛擬貨幣才危險。

 

於是我發現,危不危險來自於,你投入金額所佔資產的比例、你對這件事情的專業度,以及你有無配套機制保護自己。就好像天上飛的飛機,機師操作很安全,但沒受過訓練的人上去開…就真的很危險。

 

 

小提醒:學習與掌握工具,是創造財富的重要起點。

 

 

5.財務自由不是為了退休,而是為了擁有選擇

 

 

當我的斜槓收入已經超過正職收入後,就有朋友問我,既然如此,為何不離職,去當人人羨慕的自由工作者?

 

主要是因為,繼續工作帶給我的快樂和成就感,還有拓展的視野,是自由工作者得不到的。而對於這題的回答,雖然我離財務自由還很遠,但當我的心境擺在成就面而非金錢面時,我突然理解:

多元收入,讓我能夠不受財務壓力的影響,去自由做出我想去留的選擇,決定我想要的生活方式,我覺得能擁有這種空間,是快樂且自在的。

 

 

小提醒:提早退休遊山玩水也是會膩的,不如趁年輕好好思考,你真正喜歡與想做的事情是什麼。

 

 

6.與其懂得賺錢,更應該學會花錢

 

 

隨著我自媒體的斜槓事業越來越大,即便我是一人公司,我也開始學習聰明花錢,去上對我有幫助的課,去把專業的工作外包,讓我能有更多時間休息不至於累垮,去吃精緻的美食犒賞我的身心以獲得快樂。

 

假如我沒有花這些錢,我想,我的賺錢速度與熱情應該會被消磨殆盡吧,就像是呼吸一樣,都憋著氣不吐出來,只會讓自己活活悶死,把錢運用的就像是 呼吸一樣流暢,讓自己的生活變好,能力變強,隨之更愉快、更高效賺進收入,是我這幾年的體悟。

 

小提醒:花錢花得好,賺錢更加沒煩惱。

 

 

7.越是急於賺到錢,錢會離你越來越遠

 

在我剛出社會的時候,我曾經很想趕快用股票賺到錢,於是就和幾個朋友湊一湊錢,買了某位股市老師的報明牌服務,想說這樣我就不用花時間研究投資了,只要無腦聽人進出場就可以快速賺錢。

然而實際的成果是,因為我自己缺乏專業的知識,加上又無法24小時全天待命等訊息,這樣的做法既讓我心不在焉無法好好工作,又無法順利執行指令,導致最後工作投資兩邊都失敗。

長大後我終於了解,無論是什麼事情,想走捷徑,就得承擔更多失敗的風險,反而回歸最底層的知識,慢慢學習,慢慢進步,即使賺錢速度慢,但很踏實。

 

小提醒:當你願意慢,你才有機會快。

 

 

文章來源:亨利溫的斜槓筆記

相關訊息

30歲前必懂貸款與財務知識|理財觀念×信貸避坑全解析
06.20
簡單貸專欄

30歲前必懂貸款與財務知識|理財觀念×信貸避坑全解析

貸款不是壞事,但你要懂這些基本原則
30歲前,是許多人進入社會、組織家庭、購屋買車與進行生涯規劃的黃金期。這個階段,會迎來人生第一波重大財務決策。但許多年輕人卻因缺乏財務知識、過度樂觀或錯估風險,走上錯誤的負債道路,甚至影響一生的信用與資產累積。
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:正確的貸款思維、基礎財務報表知識、如何避開錯誤的貸款決策、建立投資與資產管理觀念

月收不到3萬也能貸?破解低薪族貸款迷思與成功申請的關鍵原則
06.25
簡單貸專欄

月收不到3萬也能貸?破解低薪族貸款迷思與成功申請的關鍵原則

根據主計總處2024年統計,台灣有超過42%的就業人口月收入低於新台幣30,000元,這些人遍布各行各業:計時員工、自由工作者、外送平台、攤販、服務業與微型創業者。當這些族群有資金需求時,常因無薪轉紀錄、無固定雇主或無勞保而被銀行拒絕。
但事實上,月收不到3萬並不等於貸不到款。金融機構審核貸款時,重點不只是收入金額,而是風險控管邏輯與還款能力的「可見性」。

親友開口借錢,你該答應嗎?教你3步驟保護自己不受傷
06.11
簡單貸專欄

親友開口借錢,你該答應嗎?教你3步驟保護自己不受傷

親友借錢,是許多人在人生中終將面對的課題。有時是一句「我下個月就還你」,有時是一封突然的訊息:「你能不能借我10萬,急用。」到底該不該借?
如果不借,會不會傷感情?如果借了,萬一拿不回來怎麼辦?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調查,有超過42%的受訪者曾「借錢給朋友或家人後發生糾紛」,其中高達73%無正式書面協議。
你不孤單。這篇文章教你用3步驟,在保護自己財務的同時,也不讓人情撕裂。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
按一下「全部接受」,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、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,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。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。 按一下「確認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。

管理Cookies

隱私權偏好設定中心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
按一下「全部接受」,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、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,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。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。 按一下「確認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。

查看隱私權政策

管理同意設定

必要的Cookie

一律啟用

網站運行離不開這些 Cookie 且您不能在系統中將其關閉。通常僅根據您所做出的操作(即服務請求)來設置這些 Cookie,如設置隱私偏好、登錄或填充表格。您可以將您的瀏覽器設置為阻止或向您提示這些 Cookie,但可能會導致某些網站功能無法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