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09/25
簡單貸專欄

2000萬就能退休?4個可怕「變數」容易被忽略

分享:

ALL_knowledge_24I25_CuM2ouUaS8

 

透過現在的生活費推算未來的退休金,很可能會讓你低估實際需求。常忽略的4大變數包括:子女較晚獨立、援助子女購房、有租金支出,以及壽命延長。

 

很多人會用現在每月的生活費推算,30年後需要多少錢才可以退休。並且把這個數值當作目標,如果能早點存到,就可以早點離開職場,好好享受退休生活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例如,現在家庭總開銷每月8萬元上下,一年就是96萬元。假如兩個孩子現在是5歲和3歲,20年後的開銷還會少一些,因為小孩成年後會靠自己。

那麼,在孩子獨立以前,這20年的開銷就是「96萬x20年=1920萬元」。若孩子獨立後,餘命還有20年,夫婦倆每個月開銷差不多4萬元、一年48萬元,再乘上20年,也就是960萬元。於是,得到了「1920萬元+960萬元=2880萬元」這個數字。

 

有些人看到這段落,可能就會覺得這哪可能達到,快要3000萬元也太多了吧,有些讀者則是看到這裡,覺得「哪有可能這麼少」。不過,我在這篇文章不探討2880萬元到底合理不合理,僅是用來舉例。

我要說的是,這樣簡單的算法,會很容易讓人忽略4個最大的變數:

 

 

1.孩子25歲前不一定能真的自立

 

 

25歲、23歲這階段,真正能自立的沒這麼多,往往還是在念書(碩班),或是剛退伍在找工作的階段,更別說有些孩子是賴在家裡暫時逃避社會。所以,建議計算孩子獨立的時間,要多抓幾年比較妥當。

 

 

2.孩子開口拜託你出頭期款

 

 

由於資產價格膨脹,房市、股市漲漲跌跌,時間拉長為20年或25年,未來孩子極可能需要父母幫忙出頭期款,這部份可能就會影響到自己的養老退休金。

 

 

3.若無自住宅還需計算房租

 

夫妻兩個生活開銷抓4萬元,這是在有自住宅的情況下。要不然把租屋費用這條加進去,每月的生活總費恐怕很難壓在4萬元以內。

即使有自住宅,除非退休後整天在家裡不出門,要不然開銷費用一定不會是4萬元這數字,建議要抓更高。

 

 

4.壽命延長,餘命不只20年

 

 

隨著醫療技術和養生觀念進步,人類餘命延長是必然,不能假設自己只活到75歲或80歲,往後拉到90歲、95歲才是正常。有些人可能笑說「怎麼可能活這麼老」,但以過去幾年的趨勢去推算,台灣人每一年會增加0.2歲的壽命。

也許是健康意識提高、健保制度的保護傘等因素,簡單來說,如果讀者現在35歲,絕對不能用現在看到的數據去計算所需的退休金額。

除非你的人生發生意外,或有家族遺傳的嚴重疾病,要不然,40年後人類會比現在還長壽。因此在計算退休後所需費用時,不能假定自己只活到75歲或80歲。

 

 

這輩子怎麼可能賺這麼多錢?

 

 

有不少人看到這,可能會產生心理壓力,認為自己這輩子怎麼可能能賺這麼多錢,難道都不能退休了嗎?

這樣的思考也是有誤的,因為只要有足夠資產,就能抵抗通膨。自己主動收入是賺,被動的財富增長也是賺。像這些年股市漲了這麼多,房市也是,在無形中讓許多人的身價往上翻了不少。

房子即便只有一間,到了晚年時,這價值早已不是當年那數字。資產是有辦法活用的,只要有資產自然就會有足夠的生活費,因此要擔心的只有「資產足不足夠」,而不是「錢足不足夠」。

 

 

 

參考文獻:https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business/blog/3016691

相關訊息

30歲前必懂貸款與財務知識|理財觀念×信貸避坑全解析
06.20
簡單貸專欄

30歲前必懂貸款與財務知識|理財觀念×信貸避坑全解析

貸款不是壞事,但你要懂這些基本原則
30歲前,是許多人進入社會、組織家庭、購屋買車與進行生涯規劃的黃金期。這個階段,會迎來人生第一波重大財務決策。但許多年輕人卻因缺乏財務知識、過度樂觀或錯估風險,走上錯誤的負債道路,甚至影響一生的信用與資產累積。
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:正確的貸款思維、基礎財務報表知識、如何避開錯誤的貸款決策、建立投資與資產管理觀念

月收不到3萬也能貸?破解低薪族貸款迷思與成功申請的關鍵原則
06.25
簡單貸專欄

月收不到3萬也能貸?破解低薪族貸款迷思與成功申請的關鍵原則

根據主計總處2024年統計,台灣有超過42%的就業人口月收入低於新台幣30,000元,這些人遍布各行各業:計時員工、自由工作者、外送平台、攤販、服務業與微型創業者。當這些族群有資金需求時,常因無薪轉紀錄、無固定雇主或無勞保而被銀行拒絕。
但事實上,月收不到3萬並不等於貸不到款。金融機構審核貸款時,重點不只是收入金額,而是風險控管邏輯與還款能力的「可見性」。

親友開口借錢,你該答應嗎?教你3步驟保護自己不受傷
06.11
簡單貸專欄

親友開口借錢,你該答應嗎?教你3步驟保護自己不受傷

親友借錢,是許多人在人生中終將面對的課題。有時是一句「我下個月就還你」,有時是一封突然的訊息:「你能不能借我10萬,急用。」到底該不該借?
如果不借,會不會傷感情?如果借了,萬一拿不回來怎麼辦?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調查,有超過42%的受訪者曾「借錢給朋友或家人後發生糾紛」,其中高達73%無正式書面協議。
你不孤單。這篇文章教你用3步驟,在保護自己財務的同時,也不讓人情撕裂。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
按一下「全部接受」,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、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,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。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。 按一下「確認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。

管理Cookies

隱私權偏好設定中心

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
按一下「全部接受」,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、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,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。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。 按一下「確認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。

查看隱私權政策

管理同意設定

必要的Cookie

一律啟用

網站運行離不開這些 Cookie 且您不能在系統中將其關閉。通常僅根據您所做出的操作(即服務請求)來設置這些 Cookie,如設置隱私偏好、登錄或填充表格。您可以將您的瀏覽器設置為阻止或向您提示這些 Cookie,但可能會導致某些網站功能無法工作。